【職場心法】聽&說 的藝術

各位讀者晚上好。

其實經歷這一年來大大小小的事情,無論職場、社團、感情上的波折。

我發現自己看到的層次開始有點變化,從一開始只能看到表面,也就是跟各位讀者一樣,只能讀到自面上的淺層意涵,沒法讀透背後所表達得深遠意義。

其實這篇應該要在兩年前發的文章,卻因為工作還有其他事情耽擱了,加上最近其實有新的企劃正在籌備,導致一延再延,之後改發文章方式希望能以精華的方式出產,考量讀者的閱讀時間,過於冗長的爛文,之後會盡量避免,萬分感謝。

三年前我開始訓練自己的邏輯思考模式,透過社團的題目開始練習,直到去年年底的某天,跟主管一大早出差時,在早餐店啃著早餐,在報紙上看到了一篇社論,我發現看完社論的感想並不是誰誰誰真的做得很爛很糟糕,這篇寫得好忠實之類的,完全不是;當下感想是:「這篇文章是在帶風向吧?邏輯太多突兀不對勁的地方,很多點都沒來由,另外針對整篇社論可以得出,該作者是否極度偏向某個顏色,因為在文章內不難發現很多點都是不斷地在旁敲側擊......」之類的想法。

「照你這樣說,這樣要想到多深才算層次足夠啊?」在旁邊聆聽的後輩這麼問道。

通常這是大家常會問到的問題,而目前探討的程度來說,只要「足夠應付你目前生活會碰到的所有情況」其實就很夠用了,除非你額外有參加什麼辯論比賽之類的,那種才會需要特地開一個新的思維戰場來討論;回到正題,本次討論的「聽」跟「說」,先來說說為什麼會要寫關於這兩個,回到最根本的癥結點,無論是學生時代還是出了社會工作數年,其實我們每天最常用的就是「聽」、「說」這兩項功能,這幾乎囊括了我們生活中所有的行為,因為你聽到的還有說出口的,無論是直接、間接,都會影響我們每一個決策,這樣子,是不是非常重要呢?

「聽」的藝術

何謂「聽」的藝術?

什麼叫做「聽」,很多人都會說自己很會「傾聽」,但事實上也就只是聽對方說話,沒辦法針對接收到的所有事情先全盤了解、推演、抓出事情的前設、後設等事項,你可能會覺得「哪招,不就是聽對方說話嗎,何必這麼麻煩?」沒錯,事實就是這麼麻煩,通常感性腦與理性腦這兩個區塊,女性通常偏向感性腦,意思就是針對那些情緒、情感層面的處理方式。

許多人情緒開始氾濫的當下,第一件事就是開始講一堆情緒性的字眼,但如果這些事情與我們想知道的東西沒關係,那該怎麼處理?很多理性思維的人,便會開始提出他們所認為的「解決方案」給該名對象,並告訴對方照著做就可以解決問題了,非常簡單。

但事實真是這樣嗎,其實不然,很多時候那些因情緒而受困的人,當下只需要個「垃圾桶」,能夠將自己內心的情緒垃圾清空即可,為此,我們若要理解最核心的狀況與癥結點,首先必須先解決對方的情緒,再來解決問題,那麼狀況來了,該如何解決情緒?只能用聽的嗎?

沒錯,其一方式是讓對方說完,人在情緒爆炸的當下,其實發洩完就海闊天空了,但棘手的則是鬼打牆的狀態無法解除,這種我就會勸大家盡量不要想幫對方解決,套句李崇建老師的課堂名言「不要妄想去當他人的救世主」,為什麼?

因為當你成為了對方人生中的一塊浮木,即將溺水的他便會不斷地纏著你,要你救他,那麼,你準備好要花大量的時間在這個人身上了嗎?如果有,那麼就做吧,如果沒有,那麼為何要當那塊浮木呢?只因為同情?可憐?其實這樣只會讓對方更可憐,並且對你產生憎恨「既然沒有要救我,為何要伸手幫忙?」

與其救對方,不如讓對方自救,是最好的方法。

「說」的精準度

什麼又是「說」的精準度?
針對我們說的話,你能否用非常貼切的詞彙,或是形容詞來加以描述,讓聽者覺得「欸對,你真的懂我,而且還真的很知道那種感受」舉例來說,當你朋友對你抱怨,主管每天都在盯他進度,覺得很煩躁「如同蚊子般一直煩,趕都趕不走」,這是比較簡單的狀況示範。

另外一種精準度就是所謂的「表達能力」,你能否在最短時間內,向對方表達自己的意思,並且確保對方所理解的層次,與自己所理解的方向完全一致?聽起來很難對吧,不過其實只要多練習,是可以達成的,最常見的情況下就是「面試」,當面試官詢問我們對於新工作的認知或是對自己未來的期許、藍圖規畫等等的,這種時候與其給個模稜兩可的答案,不如直接給予確切的計畫、數據等,這樣也是非常準確地告知對方,「我在23歲的時候已經可以獨力解決一個OO金額、人數高達OOO人的大型專案,所以我相信我的能力可以勝任這份工作」,如此簡潔扼要的表達,其實更能讓對方理解你的實力,進而更了解你這個人的角色定位,或許能藉此找到更好的職位也不一定呢!

我們日常生活中比較常碰到的多半與情緒、情感層面有所關聯,而這部分之後會獨立一篇文章進行說明,同時也會融入我自己所學的心理學的概念,並轉化成大家比較熟悉的方式,讓各位讀者進行練習,後續文章也會開立全新的區塊讓大家一起轉腦袋,感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Welcome to remain your mess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