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時代驟變下的文化

老實說我很喜歡家鄉的風景,一切都是如此自然與原始,從許多建築可以感覺得到淡淡的木頭香,豐裡村多半為兩樓式的建築,走在小條的街道上漫步,總有一種屬於自己的「家」的感覺,走出大門後不用花多少時間就可以到達豐田車站,靜謐的鄉村給我的感覺儘管晚上不能太吵,但是很悠閒,一盞一盞的路燈打在稻田上,有些陰暗,卻也有些淒涼。

曾幾何時,我還記得所有的一切與這個車站所連結起來的點點滴滴,包括爺爺,小時候常牽著我的手穿越地下道後,再穿越一條馬路到豐山村,當時政府尚未把這條道路拓寬,就像下面那兩張橫幅照片一樣,窄窄的街道總顯得特別有人情味。再花一點時間走到裡面的菜市場,然後就看到許許多多的菜販、魚販在叫賣著,小時候總覺得那些地方有點髒,因為魚販的水總是一直開著,弄得地上溼答答,菜販的菜還會黏著些微的泥土,我從來沒走到底過,因為爺爺總是挑完菜跟肉之後,就轉頭帶著我走出菜市場去買巧克力豆或是餅乾,因為我很喜歡吃甜食。

很多攤販與店面,甚至是公車站牌,那個坐在牌子前面需要等上兩個小時多才會來一班的公車站牌,在經歷十幾年時代的更迭後,最終仍不敵政府的一聲令下,喝止所有的動作暫停,那些曾經的記憶與歷史就這麼在2012年尾與2013年初喊了聲「STOP」後,一切一切就跟著村民們的記憶納入所謂的歷史之中。

起來也有點感慨,畢竟是自己的家鄉,住了一段時間總會有點感情,說真的我還滿喜歡這種尚未拓寬之前的悠閒日子,即便主幹道窄了點,但好處是外來客並不會這麼多,那些資本主義也不會落腳在這片田野上,進而引發濫墾濫伐的結果論。一直以來,我很少回家,也因為兵役關係讓我從中部繞了一大圈回到這個曾經生長了十八年的土地上,記憶依舊很鮮明的在跳動,但卻也很無奈,老實說我一直不懂兵役為什麼為期是一年,然後我們還得花上一整年的時間去浪費自己的勞力、體力來領那微薄的6K,想想真的有點可笑,儘管我總覺得自己在浪費時間,但是時間卻也這樣過去了,回頭一看說真的還滿好笑的。

左邊是延續上一張的圖片,但呈現的景色並不像上面顯得很悠閒自在,我覺得比較像是記憶裡面的庸碌,屬於農人、屬於鄉村長者、孩子的那種庸碌,所以下課後總可以看見許多孩子騎著單車從地下道鑽出,或是魚貫在街道上走著,手鐘免不了一杯手搖杯飲料或炸物小點心之類。比較特別的是,右側街道原本的店面好像是書局還是雜貨店,在改建之後成了服飾店,裡面還滿多流行的服飾,只是似乎只限女裝,在鄉下開設這種看似奢華的店面真的要帶來流動消費似乎有點困難,畢竟村莊皆以老年人與小孩居多,不如開家玩具店還比較實在,只是,人們似乎永遠不會滿足於現況,看到陳舊的東西總會想拆除、打掉,來個自以為的創新與改變,讓大家覺得說「哇,原來外面的世界是長得這副德性。」但我總覺得不然,說真的,長者的確安於現況後,從農業社會轉型至現今,除了仰賴電視與報紙來補充外界消息,別無他法,要那些賣菜的阿公阿嬤拿著智慧型手機上FB跟大家聊天,這恐怕難如登天。

隔段時間後,道路終於拓寬了,感覺很詭異,彷彿自己不屬於這個空間,或是說在這個空間所存在的曾經回憶已經消失,感觸很深,除了道路拓寬之外,店家也少掉好幾間,我看不到很久很久大約十年前那張充滿歲月痕跡的木頭板凳與公車站牌,還有那家爺爺常帶著我去光臨的玩具店,雖然每次我都站在玻璃窗外看著那些玩具,過了四、五年後那些玩具依舊沒變,直到我上大學。我無法理解政府的作法,儘管拓寬是好事,但,這邊的車流量真的有「龐大」到需要把整條街都拓寬一米多以上嗎? 這種改革政策真的看不出來好意在哪,除了把自己土地的鄉土文化打掉,取而代之的是外來與時空氣味扞格不入的科技感,整條街走到哪感覺都不太對勁,或許是已經習慣了吧,我想。

而現在,就連保留最多記憶的車站也沒了,一直以來,這個車站在我成長的記憶中佔了很重要的部分,直到我又踏上這片家鄉的土地後,一些記憶中既有的東西才逐漸回來,隨著時代逐漸變遷,鄉村中老人依舊維持著等量的比例,多了在街上跑跳的孩子,多了車站轉角的小小跳蚤市場,不可否認地,這是種傳統的文化。

儘管政府強迫說要打破藩籬,就打著所謂「鐵路電氣化」的名義開始在這塊記憶上敲敲打打,今昔對比是如此地迥異,在這種鄉間氣息的村落中樹立著在北部才會看得到的那種冰冷的建築設計風格,我承認樓梯改建後是有比較好走,只是為什麼依舊得電氣化不可? 有沒有電氣化真的有這麼重要嗎? 只為了所謂的「普悠瑪號」要進站,然後所有車站都得打掉一些寬度,所有的所有都只為了迎合這台莫名其妙的紅色火車,很詭異的對比,鄉村應有的車站樣貌完完全全地被抹煞掉,然後換成了政府自認為很合大眾口味的奇形怪狀,然後對於這些文化衝突所反映出來的聲音卻都認為是「正常的」,只是因為大家還沒習慣罷了。

以前的記憶依舊還在,我還記得那塊蓋在地下道上面的小斜坡,上頭用白色油漆寫著歡迎的字樣,不過再更早以前是沒有這些字的,小時候總會爬上去看著軌道的彼端,等下一班車入站,儘管鄉村的特色就是火車跟公車等待時間總會不太方便,但,這就是鄉村所擁有的特色。

人們一直在追求的東西除了「現代」、「創新」之外,難道以往陳舊的東西就完全沒有任何美感? 文化與時代的衝突總是令人扼腕,就好比座落在台中的彩虹眷村,四周隔幾條街盡是高樓林立的台中市,文化是應該保留沒錯,但總有比較完善的方式可以保留而不是一點都不剩地整體拆掉吧?

這種文化與時代更迭的衝突,說起來也是種時代的悲哀,對吧?
國民政府為了讓麾下的人民享受「自以為」優良的生活品質,卻犧牲掉人民最重要的記憶與歷史,拿那些沒有生命意義的東西在我們的腦海中逐漸構築成形,拿這些「便捷」、「效率」、「高乘載流量」對村民們毫無具代表性意義的專有名詞來洗腦,說能讓鄉村更繁榮,在我看來一整個就是騙人目不識丁的坑,多了科技帶來的優勢,少了文化應有的溫柔與面貌,少了人文情懷的土地,那種感覺,真有比較好嗎?

即便想改變,卻也無力改變,文化與科技相勃的道理,總會有人說得頭頭是道,搞得很像很明瞭,但對於改革政策卻是無感,台灣鄉土的記憶與文化,會不會到了未來,只能透過所謂的「相片」、「紀錄片」來懷念與拼湊記憶?

矛盾的變遷,真的無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Welcome to remain your message :)